欢迎访问中国沼气网!

山村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4-08-01 来源 :保康县能源办

“李奶奶,在忙呀”

“不忙,下雨,没做什么,在家烤火呢。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说着,李奶奶把我们引进了烤火屋,在雨中的凉意顿时全无,全身暖和起来。

4月上旬,笔者下乡来到保康县店垭镇栾家坡村农户李成秀家中,主人便热情地热乎我们。由于山区春天的脚步要迟一些,在城里已脱下了棉衣,而在山村遇到阴雨天,还要烤火取暖。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几天来的绵绵阴雨,使得稍有暖意的春天又打了“退堂鼓”,乍暖还寒。

刚刚坐定,我突然发现屋中火笼20公分的烟囱隐隐约约有一行字,看上去时间很久了,加上屋内光线较暗,显得很是模糊。好奇心促使我叫同行的同事用手机电筒照亮,一幅对联吸引了我的眼球:幸福不忘共产党,取暖感谢能源办。看这幅对联提到了能源办,作为能源人,特有的好奇心和荣誉感,使我对这幅对联来了兴趣,想一探究竟。

主人李奶奶今年67岁,虽然年纪较大,但看上去很清醒,她精神矍铄,很是健谈。

“李奶奶,你这烟囱上怎么会有一幅对联呀?”

“这可有年岁了,这是2004年春节时,我们火笼刚建时写下的。那年冬天,能源办在我们村推广这种“先进”的火笼,叫 “地火笼”,又省柴,又没烟,还很暖和,我们村好多家在春节时都写下这幅对子,表达我们的心情。

“这么多年还没有拆呀?”

“这地火笼,我用了这多年,对它老有感情了,不舍得拆掉,也是个念想。我记得当时是能源办姓郭和姓柳的两位同志帮我们建的,他们俩在我们村住了一个多月呀。全村百十来户都建了这样的火笼,春节时都写下了这样的对子,现在其他的火笼基本上都拆掉了,全村就只有我这个独苗了。”老人诙谐地讲着。

在老人的介绍中,我知道她口中的姓郭和姓柳两同志是我们能源办现在业务股长郭化龙和能源服务中心主任柳发强。那时他们都还是壮年小伙,如今俩人都快步入天命年了。

通过观察和了解,这种地火笼是199110月,县能源办为改变传统自然火笼费柴、烟多、人难耐的特点,探索研制出这种通过地下火坑、修砌进风沟和排烟道的铸铁式节柴地火笼,在使用中不仅消除了烟尘污染,而且降低了柴材消耗。他们在栾家坡村进行了推广后,又陆续推广到全县。这一开发创新获得了保康县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随着经济的发展,条件的改善,科技的进步,这种曾经风靡一时的“地火笼”逐渐淡出了人民的视野,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人们将会记住它的名子——地火笼,记住它的传播者——能源人。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方便、节能的生物质取暧炉,这种生物质炉一经引入,便受到了农民朋友的青睐,人们盼望着这种新能源产品快速进入千家万户。多年的节能取暖炉具的推广工作中,都留下了一代又一代能源人的足迹,山乡的村村寨寨也铭记住了他们的名子——保康能源人。

 

 

上一篇:老吴的养猪场有些不一样 下一篇: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发展 助力“美丽乡村”示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