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沼气网!
     首页  >   产业发展  >  发展现状

新型清洁能源助推湘潭现代农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5-12-16 来源 :湘潭市农村能源生态局

今年以来,湘潭市农村能源工作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低碳发展为标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两型”主题,加强示范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新型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进展顺利、成效明显。日前,省政府参事来潭调研考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大力推广“猪—沼—稻”模式

“猪—沼—稻(果、菜、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目前湘潭市乃至全省新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最普遍、最具经济效益的模式,正在大力推广。截至目前,湘潭市12万口户用沼气池和24处大中型沼气工程,年处理养殖粪污450万吨,“环保牧业”初显雏形。

湘潭伟鸿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三合养殖基地大型沼气工程,总投资400多万元,去年12月份开始建设,今年5月整体完工。建有厌氧发酵罐800立方米,沼气贮气柜150立方米,并建设了有机肥干粪棚、控制室、发电厂房及围墙、大门、绿化、道路硬化等相关配套工程。基地与湖南湘苏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湘潭古潭水稻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建立长期的供肥合作,在促进多方综合利用、产生循环经济效应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环境污染,实现种养平衡,达到污水零排放,形成了“猪—沼—稻(苗木)”循环利用模式。沼气除了供基地食堂使用外,还免费供应周边农户;多余沼气用于发电,每年可以节省电费约10万元。

二、让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

过去,农作物秸秆是农家生活的主燃料、牛羊等牲畜的主饲料;但现在,秸秆基本退出了厨房,农户分散饲养的牛羊等牲畜少之又少。把秸秆弃于野外产生火患,一烧了之污染环境,如何处理它们,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经过多年的摸索,湘潭市已初步形成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科学利用模式,让秸秆还田变肥、植菌变菜、过腹变奶、压块变煤、加工变板(绳)材。目前,建成了以秸秆为原料的大型沼气工程2处,秸秆成型燃料企业1家,秸秆碳化企业1家。

湖南省首个秸秆沼气集中供气项目——湘潭县梅林桥镇郭家桥村沼气工程,总投资379.07万元,可年处理秸秆600吨,处理猪粪水2500吨。年产沼气15.33万立方米,能满足400户农户的生活用气需求,沼气每立方米1.8元,每年可为这些农户节约燃料费用近20万元;年产固态沼肥394吨,液态沼肥1431吨,提供给周边的水稻、水果、蔬菜、湘莲、苗圃生产基地,每年为农户节约氮、磷、钾化肥购置及农药近10万元。同时,农作物的品质、产量得到明显提高,种植利润大大增强。

三、沼气工程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

湘潭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与之配套的污水处理工程不容忽视。通过建立沼气工程,对小城镇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变废为宝,取得很好的成效。

今年,湘潭市在湘潭县云湖桥镇七里铺建成2处各2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年处理生活垃圾、污水、饭店残渣2000吨,年产沼气1.5万立方,沼液沼渣2000吨。该项目以服务站为依托,通过联结沼气用户、周边饭店、种植产业园,解决了周边住户生活垃圾、污水、残渣的污染问题和沼气池原料问题,沼气免费供给周边住户作为生活燃料,沼液通过排水渠道直接输送到农田,沼渣运送到蔬菜、果木等种植产业园作为肥料,形成了“污—沼—菜(果、稻)”生态模式。该项目每年产生的沼气可以解决周边40户居民的生活燃料,沼液可以满足500亩农田、菜地用肥。同时,农作物施用沼肥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节约农药使用,年可增收节支12万元左右。同时, 开辟了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全新模式。

四、“上天入地”开发自然资源

农村可再生能源除沼气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清洁能源,深受农民欢迎。

近年来,湘潭市共推广太阳能路灯6000多盏、太阳能热水器2.6万台、光伏发电项目30多处。其中,岳塘区荷塘乡合荷塘村、正江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65盏、太阳能热水器100台,建设了太阳能发电并网2处,推广节煤省柴灶163台,实现多能互补。韶山市以及九华、天易等园区,有20多家企业开展了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共计装机容量达15.6兆瓦,年发电量1326万度,节约标准煤4781吨,减排二氧化碳12105吨。在昭山示范区立新村、马安村和石金村推广节柴省煤灶300台。湘潭县石潭镇八角村以地下水作为媒介,将地热资源运用到香菇大棚种植和生猪养殖业,夏季室外气温达到40℃时,棚内能控制在27℃以内,其投资成本只有常规空调的1/5,运行成本只有1/10

另外,已投资10亿元,引进湘电风能公司技术和设备,在湘潭县石鼓镇昌山区域、中路铺镇晓霞山区域和湘乡梅桥镇建设风电开发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12000万度,节约原煤5万吨。

 

 

上一篇:发改委:农村沼气转型升级发展 综合效益更加显著 下一篇: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验及启示